2013年裝飾裝修服務投訴達6000多件,同比增長近20%,其中65%的問題反映為服務質量和合同,主要是事先雖有承諾,但最終商家拒絕交付消費者退回裝修剩余材料的費用;裝修中使用劣質建材,偷工減料;地熱管道、五金管件安裝后爆裂,造成屋內漏水、浸泡,損失嚴重;建材中甲醛等有害物質含量超標;裝修延誤工期;裝修服務與預期不符,實際施工過程與裝修合同不一致。 工商總局還表示,去年工商機關依托12315網(wǎng)絡共處理消費者投訴101.64萬件,投訴量首次突破100萬件,其中家電、服裝鞋帽、裝修建材、交通工具和服務五大類的投訴量居高不下,同比增長15.2%,占投訴總量的83.07%,這兩個指標均居于5年來最高水平。 針對以次充好偷梁換柱、全款付清中途跑路、霸王條款層層加價、虛假宣傳實木不實……浙江工商部門、消委會對家裝建材市場將啟動為期6個月的專項整治。專項行動期間,工商部門會同消委會采取多項舉措,包括發(fā)布消費投訴熱點難點、征集家裝“潛規(guī)則”和“霸王條款”、開展商品質量抽檢、查處一批違法違規(guī)案件、建立消費維權綠色通道、開展大型家裝市場公開承諾等。 另據(jù)報道,上海市工商局公布了對木制家具的質量檢測結果,抽檢不合格率超過三成,其中木制家具標識一致性不合格的現(xiàn)象比較突出,抽檢61個批次有20個批次不合格,手法也比較隱蔽,標稱是胡桃木等高檔實木家具,售價超出萬元,實測卻含有人造板。 一是“變身術”,如標稱主材或基材明示為柚木、樟木、橡木、胡桃木、海棠木等實木,實測卻有人造板;二是“隱身術”,如用坎諾漆、欖仁等低檔木材冒充柚木、胡桃木等高檔木材,以次充好或以假充真,把劣質木材藏在實木中間。 對于紅木家具,應了解名貴木材的樹種名稱,并且在購貨合同上標明,必要時請專業(yè)人員進行鑒定,另應注意查看標簽明示內容,觀察是否有模糊不清的地方,如基材采用實木框架,只提及框架材質,對于主要板件等部位未作說明,消費者應在購買前與商家咨詢確認不明之處,充分行使對商品的知情權。 |